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这个决定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广泛多元的投资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参与者,能共享阿里巴巴的成长和未来。
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
实行双重主要上市之后,预计国际投资者将更多配置阿里港股,可能给港股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同时,阿里巴巴港股预计也将符合港股通资质,从而或为内地投资者直接投资阿里创造更多便利。
蚂蚁集团管理层不再担任阿里合伙人
与此同时,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2财年年报,年报显示,在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阿里巴巴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13.1亿,其中超10亿来自中国市场,3.05亿来自海外。GMV为8317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占79760亿元,国际市场占540亿美元。
此外,年报还披露了最新合伙人名单。年报显示,阿里巴巴合伙人目前共有29名成员,除此前宣布退休的部分成员外,来自蚂蚁集团管理层的相关成员包括井贤栋、倪行军、曾松柏、彭翼捷等也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
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称,这是蚂蚁集团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又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强化与主要股东阿里巴巴的隔离。
年报显示,根据阿里巴巴合伙最近修订的《合伙协议》,合伙人应由阿里巴巴集团人士担任,因此从2022年5月31日起,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方人士不再担任合伙人。最新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如下:
阿里选择香港是大势所趋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就曾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4年,阿里巴巴筹划整体上市时,首先考虑的目的地也是香港联交所,并开展了相关路演。但由于当时相关规定限制,阿里最终转赴纽交所上市。
2014年,赴美上市前夕,阿里巴巴仍公开表示:未来条件允许,我们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长。
2018年,香港联交所启动上市制度改革,这也为包括阿里在内的大量国内互联网公司在港上市创造了更有利条件。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纽约依然作为阿里的主要上市地。
自2019年在港上市以来,阿里巴巴大部分流通股已转至香港注册。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阿里巴巴集团股份于香港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7亿美元,于美国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32亿美元。中国和亚太地区作为阿里巴巴业务开展的主要市场,阿里始终受到中资和亚太资金的高度关注。此次阿里新增香港作为主要上市地,在技术层面上水到渠成,也符合市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的预期。
中概股上市地多元化成为重要趋势
据了解,2018年香港交易制度改革后,越来越多中国科技公司选择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但在交易机制设计上,大多以美国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挂牌多采用“二次上市”模式。但近段时期以来,双重主要上市正在逐渐取代二次上市,成为中概股回港的主流模式。截至目前,已有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9家中概股实现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双重主要上市”。
与此前相比,实行“双重主要上市”之后,预计将主要带来三点变化:
- 相关公司不仅可以在香港市场上融资和交易,还将正式获得“港股”的法律身份,从而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